本期继续发布“弘扬新时代工业精神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题研讨会精彩观点第三辑:

  产业集群文化已成为新时代我国工业文化的新形态

赵作权|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先进制造业集群已成为新时代我国工业文化的新载体。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19年开始开展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2022年11月发布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可见产业集群文化已成为新时代我国工业文化的新形态。

  卓越精神是产业集群文化的核心。企业追求卓越,愿意与竞争者开展研发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合作。集群人追求卓越,以家乡在世界版图上的崛起为使命、乐趣和生命,富有激情地创业,勇于面对各式各样的挑战,使得我国地方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充满了不懈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卓越的产业集群意味着卓越的企业、精神和产业形态。关于卓越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关于卓越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关于卓越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追求卓越“就是执着专注、一丝不苟,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精心规划设计,精心雕琢打磨,精心磨合演练,不断突破和创造奇迹”。关于卓越产业生态,李强总理在湖南主持召开先进制造业发展座谈会,强调“强化支持先进制造业的政策导向,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流动,形成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生态。”期待卓越精神和产业集群文化为新时代我国工业文化发展增添新的光彩。

  产业工人是代表工业精神的群众基础

周毅彪|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原二级巡视员

  产业工人是代表工业精神的群众基础。我们要在工业文化的层面,突出产业工人的价值和作用,把产业工人作为工业精神、工业文明、工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承载者来看待。现实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中国的综合实力是由工业化来支撑的,但中国社会对工业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视,社会上对工业的地位并没有很高的认知。导致这一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产业工人的作用和地位缺乏基础的认知。目前,我们对产业工人的宣传导向不够鲜明,文艺作品没有多少是以产业工人作为主人翁来宣传;教育层面,关于产业工人的知识、体系、技能教育寥寥无几;现在我们去地方调研,很少跟班组长、产业工人进行座谈交流;甚至我们的企业自身对产业工人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生活生产状态的关注都是不够的。所以,无论从历史、现状还是未来看,我们的工业精神、工业文明、工业文化都要关注产业工人。

  中国工业文化传承要注重挖掘手工业发展的文化

宋慰祖|民盟北京市委一级巡视员

  世界工业发展不仅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现代工业化,根本上起源于人类手工业时代。工业革命是在手工业基础上创新发展,从而诞生了现代工业。中国是世界手工业时代的工业大国,创造了工业文明的工匠精神、创新创造、精益求精、规范守信以及文化科技融合的人类工业文化,引领世界手工业的千年发展。中国工业品陶瓷、丝绸、茶叶远销全球,是世界第一的手工业之国,工业革命只是用大机器制造代替了人力手工制造,提高了效率,使生产更加标准化。工业革命之初的工艺美术运动诞生了工业设计。挖掘工业文化,就必须要研究工业文化形成的历史。正如辛国斌副部长强调的要“梳理工业历史文化”,我们要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精神中寻找工业文化的根,充分总结中国千年手工业形成的文化和现代工业形成文化的关系,形成中国工业文化的思想体系与理论体系。

  对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的几点建议

唐明山|全国工业博物馆联盟副理事长、秘书长

  文化支撑工业做大做强关键依靠人才。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叠加,留学人才回国的积极性收到了影响,我们引进高精尖人才的数量不足,还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建议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在这方面可以做一些思考和研究,如何用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的魅力来吸引人才。因为文化是有力量的,它有凝聚力、感召力,能够树立人们的信念。要通过开展制度、机制方面的研究,发挥中国工业文化的力量来吸引人才回国,来壮大我们的工业,为我们的创新增加力量。

  提升工业文化传播平台层次,拓宽传播领域。近年来,我们不断开拓工业文化的传播阵地和研究领域,如果能在传播平台上有所提升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可探索设立新华网工业文化频道;中央电视台有农业、军事少儿频道,可探索增加一个工业频道。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协调推动的工作,使传播的平台、领域更加丰富,对宣传工业文化更加有利。

  城市文化为工业文化铸魂,创新科技为工业文化赋能

徐 刚|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推动工业文化与城市文化进一步走向互促共生。工业文化丰富了城市文化的构成和内涵;与此同时,城市文化滋养了工业文化。工业文化推动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城市制度,培育和丰富了现代城市公民精神,是城市空间生产的核心支撑,也是城市空间消费的重要主体。城市文化同时也是工业文化诞生的土壤,提供了发展工业文化所必须的各种养分,并且源源不断地为其迭代更新输送动力。在认识和研究工业文化的工作当中,我们需要将其置入城市文化的大背景中,厘清两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不同的关联特征,深刻理解其发生和衍变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业文化的方法与路径。

  工业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需要强化创新思维和科技赋能。我们需要对工业文化本体内涵、构成、类型、内外关联性等内容进行研究,还需要在实践层面强化创新思维和科技赋能。以工业遗产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受到了日益广泛的重视,与之相关的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保护、改造、更新、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日益走向专业化、多元化、综合化。在这些领域,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和实践,但依然受到比较明显的制度规则、惯性思维的束缚,迫切需要锐意创新、大胆突破;在科技应用方面,我们还存在科技含量不足、方法途径陈旧等不足,应大力促进信息科技、材料科技、金融科技等前沿技术在工业文化工作中的推广应用,在信息时代让工业文化继续绽放绚丽光彩。

  推动工业遗产和文化经济结合的几个抓手

徐苏斌|天津大学教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

  工业文化需要和工业经济并重。目前推动工业遗产和文化经济结合的抓手可以考虑有如下几个重点:

  一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园比较集中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主体,50%的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被利用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因此可以以获评国家工业遗产的文化产业园为起始,选择典型案例,研究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工业遗产的文化资本价值。

  二是开发工业旅游线路。目前,中国虽然工业遗产众多,但是没有很好地梳理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和文化内涵,“欧洲工业遗产之路”就是可以参考的样本,按照区域、行业等不同的分类进行规划,并和文旅部门结合,可以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

  三是鼓励企业博物馆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于2018年成立了全国工业博物馆联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企业博物馆,也能够在“工具理性”的基础上发展工业文化,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文化认同。因此,企业博物馆的建设是弘扬工业文化的重要切入口。对于企业博物馆也应该有跟踪研究,及时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