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继续发布“弘扬新时代工业精神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题研讨会精彩观点第二辑:
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工作的几点问题与建议
王有军|安徽省经信厅原一级巡视员、安徽省工业文化协会会长
在推进工业文化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结合地方工作实际,我谈谈体会:
一是工业文化的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片面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将工业文化理解为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方面,很难从工业制度层面和工作层面的整体来理解。另一方面,认为工业文化就是企业文化,认识上不够深入,工作推动有难度。
二是推动有关工作的机制上还有待完善。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8个部委出台了推进工业文化实施方案等政策,省级层面地方层面也出台了一些具体的贯彻意见,但是从地方工作推动机制上来看,由工信部门牵头的、各部门协同推进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如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层面,有的认为工业文化这个词属于文化领域,不一定属于工业经信部门的事。
三是工作抓手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地方政府制定工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方面,工业文化相关的容体系化很难体现。部分地方领导认为文化的政策应该是宣传部门来牵头,不应由工信部门来组织,所以工信部门有关机构要制定相关具体政策措施,由工信部门经信部门来牵头落实。
从工作角度来看,相关建议如下:
一是从顶层推动上加大力度。建议在每年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将工业文化的内容体现,将地方工业文化作为工业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落实,由相关的政府部门来推动。
二是注重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工信部门要抓好工业文化产业,将产业和文化更好融合起来,更好用工业文化的理念指导和推动工作。建议从国家层面牵头,建立工业文化产业的指标体系,出台有关指导性的意见,推动工业文化工作发展。
三是建议国家层面加强工业文化配套政策的落实和制定,建立国家层面在工业遗产、研学、旅游等方面的相关政策,为地方具体开展工业文化工作提供指导和政策支持。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工业文化建构的新挑战
王 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企业管理研究室主任
一是新型工业化非线性发展的新挑战。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从量到质,从大到强,从线性到非线性的关键阶段。这些变化都对工业文化建构在价值观、行动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挑战。
二是工业发展大分化的新挑战。当前,中国工业高端和低端分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尤其低端化的苗头不容忽视。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对中国工业文化在长期追求和责任担当都提出了新挑战,直接对长期和短期的决定判断产生影响。
三是全球化的新挑战。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比达到30%,中国工业本身就是全球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文化就是全球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中国和世界有机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工业文化建构的重要内容。
“航空报国”精神是引领新时代中国航空工业创新发展的灵魂
王修柏|原空军研究院一所副所长
领悟“航空报国”精神真谛。70多年来,“航空报国”精神一直是根植于几代航空人的红色血脉和基因,是中国航空工业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内涵要义是“使命担当、执着奉献、接续奋斗、敢于创新”,精髓在于“忠诚奉献、拼搏创新、逐梦蓝天”。
讲好“航空报国”典型故事。把国家、民族、航空工业的宏大叙事与航空人个体叙事结合起来,把航空工业文化和航空报国精神、航空事业力量寓于其中,组织中国航展、中国航空日等系列文化活动,请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航空工业风云人物等现身说法,讲述他们忠诚奉献、逐梦蓝天、航空报国的感人事迹,增强航空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创新“航空报国”文化手段。加强航空工业影视制作、航空文化产品发布等,建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航空工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度挖掘“航空报国”特色文化。构建“航空报国”典型文化标识,为老一辈航空先驱建立人物雕塑、出版传记、宣传画册等,传承红色基因;开发独具航空报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包括系列型号研制纪念章、徽章等。发挥媒体中心、品牌中心等功能作用,持续深化媒体融合改革,打造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航空报国文化,加快推进航空工业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转型升级,为建设航空工业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工业发展需要工业文化赋能提振信心
辛仁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产业政策司巡视员、全国工业旅游联盟理事长
国家工业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到了攻坚克难时刻,这个阶段就非常需要工业文化赋能提振信心。工业文化大概念内容非常丰富,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企业家精神。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弘扬企业家精神,现在是建立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更要注重弘扬企业家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做好民营企业接班人培养。这是工业文化方面的重要内容,建议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好企业家等精神,更好推动工业文化工作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工业文化赋能作用。在产品生产与市场开拓等方面,进一步弘扬工业精神,发挥好工业文化在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增强品牌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塑造中国制造品牌影响力,促进形成和完善工业化技术发展的标准体系。
三是要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业旅游是传承工业文化、弘扬工业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工业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议将工业旅游作为一个旅游业新的领域、新的业态,与传统旅游更好结合起来。同时将工业旅游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工业遗产的保护更好的结合起来。
工业文化是“文化自信”在工业领域的集中体现
陈晓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
新中国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真正开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加快步伐开启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拉开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序幕。“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新中国的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真正开端。
工业领域体现“文化自信”。今天,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我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加一句话,就是:工业文化是“文化自信”在工业领域的集中体现。而这种自信正是来源于历史传承与实践探索。如何传承厚重的传统文化,如何继续发扬新中国工业化中表现出来的豪迈的建设激情,在新时代新理念中找准新问题、新情况,发掘新动力、新模式、新路径,把文化的基因深深地镌刻在新型工业化历史进程中。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关于工业文化发展的两方面建议
石 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要充分认识工业文化、工业文明的时代价值,提高全社会的认知水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工业化给人们带来很多,但一般理解主要是物质层面的工业品,往往缺乏精神和文化层面的理解。比如,过去我们有很多工厂大院,除了工业生产外,里面还有各种设施,包括住宅区、托幼小学等服务设施,就是一个小社会,工厂的子弟对于工厂的情结很深,有一种对于企业的自豪感,客观上助长了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为实现这个目的,要加强宣传,不能只是产业界或专家学者研究,要让全社会重视,尤其是要让决策者和普通民众重视,只有他们理解了,才有可能支持工业文化的事情。要采取多种形式,尤其是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自媒体方式进行宣传普及。
要发挥工业遗产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城市文明不同于农业文明,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工业文明给城市带来的贡献,具体讲包括工业企业、工业遗产等在当今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中具有什么地位,如何让工业用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产业升级、功能置换、形象再造,是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一样,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不以环境资源为代价。从人的需求出发,强调工人的主体地位和城市身份认同,以此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升维,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新范式。